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全体团员干部会议,既是总结上半年工作、部署下半年任务的“诸葛亮会”,更是一场以“团结奋斗”为主题的“思想充电课”。坐在台下,看着大家胸前的团徽在会场灯光下闪着温暖的光,我忽然想起上个月到乡镇调研时,在XX村青年创业园遇到的场景——28岁的返乡青年王强蹲在大棚里给草莓苗打杈,身边围着七八个同样晒得黝黑的“95后”伙伴,有人递来矿泉水,有人举着手机查种植教程,还有人大声喊:“强子,咱这批草莓要是能打进县城超市,咱村留守妇女的就业岗位又能多十个!”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团结奋斗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大棚里沾着泥土的讨论声,是加班时共享的一碗泡面,是遇到困难时那句“我陪你一起扛”的热乎承诺。
作为党的青年工作的忠实执行者,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共青团如何带领广大青年用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我想,答案就藏在我们走过的路里、扎在青年的心坎里、融在时代的浪潮里。
一、团结奋斗是刻进共青团血脉的精神基因
翻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使命赫然在目。这不是偶然的表述,而是百年团史用鲜血、汗水与智慧写就的精神密码。
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园召开。当时的会场简陋到没有像样的座椅,25名代表挤在临时搭建的竹棚里,却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宣言:“我们相信,将来必有一个统一而强固的中华民族出现于世界!”从那时起,“团结”就成了共青团最鲜明的底色。土地革命时期,青年赤卫队队员用血肉之躯筑起“红色壁垒”,在反“围剿”战斗中,他们把最后一口粮塞给战友,把最后一块布留给伤员;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救国会”的成员翻山越岭传递情报,在敌人的封锁线上架起“青春桥梁”;解放战争时期,“青年突击队”的旗帜插遍东北、华北的工地,“青年号”机车昼夜奔驰在运输线上,用速度为新中国奠基。
进入新时代,这种精神基因愈发璀璨。2020年武汉抗疫最吃紧的时候,全国有1.2万名“90后”“00后”团员主动请战,他们穿上防护服化身“大白”,在隔离病房里连续工作12小时,护目镜上的雾气模糊了视线,却在防护服上写下“我是党员我先上”“团结就是力量”;2023年京津冀抗洪抢险期间,山西、内蒙古的青年救援队星夜兼程驰援涿州,年轻的消防员背着老人趟过齐腰深的积水,大学生志愿者在安置点支起“临时课堂”,给孩子们辅导作业;就在上个月,我们县“青马工程”学员组建的“助农直播团”帮XX镇滞销的高山脆李卖出8万单,主播小吴在直播间说:“咱青年就得拧成一股绳,让老乡的钱袋子鼓起来!”
这些跨越时空的场景告诉我们:团结奋斗不是口号,而是共青团从成立之日起就融入DNA的精神品格。它体现在革命年代“把活着的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的奉献里,在建设时期“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拼劲里,更生长在新时代青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