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研讨发言材料

关于学习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研讨发言材料-文库集
关于学习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研讨发言材料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有些许诚惶诚恐。今年五月,我有幸被派往*省*县进行跟班学习。这趟行程,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学习取经,更像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和认知重塑。站在*县充满活力的街头,穿梭于人潮涌动的文旅项目之间,我脑海中反复萦绕着一个问题:同样是坐拥青山绿水、手握文化瑰宝,他们是如何将这些“珍珠”串成一条璀璨的“项链”,而我们又该如何解锁自身发展的密码?今天,我想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抛砖引玉,分享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和感悟,希望能为大家的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一、一场从“管理者”到“造景师”的思维蝶变

在*县学习期间,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并非是某个具体的项目或某项成功的活动,而是当地干部身上那种敢为人先、精益求精的“操盘手”精神。他们普遍具备一种被称作“小切口、大场景”的运营智慧,这种智慧背后,是一场从传统“管理者”到现代“造景师”与“运营商”的思维蝶变。何为“小切口、大场景”?它不是追求大拆大建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精准、精细、精致的微小改造和创新植入,撬动整个区域的文旅生态,营造出引人入胜的宏大体验场景。我了解到,*县近年来累计投资23亿元,对84个点位进行了微改造、精提升。这并非简单的修路铺砖,而是将文化IP、消费业态、游客体验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他们可以盘活一个闲置的老厂房,打造出融合非遗、展演、研学、文创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馆;也可以抓住一个文化符号,衍生出像“*·请坐”这样的文化体验首店,让文化可触、可感、可消费。这种思维的转变,意味着我们的工作不能再停留在批文件、管项目、做规划的传统模式上。我们更需要像一名产品经理一样去思考,我们的“产品”——无论是景区、活动还是服务——它的目标用户是谁?核心吸引力是什么?如何形成消费闭环?如何引发二次传播?*县成功举办的“U”系列音乐节、持续火爆的*篮球联赛,无一不是这种产品化思维的产物。他们将一场体育赛事、一场音乐活动,做成了一个撬动区域消费、提升城市品牌的“大杠杆”,实现了“万人流量”的精准转化与沉淀。这种“无中生有”的创造力和“小题大做”的执行力,正是我们当前最需要学习和补齐的能力短板。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