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学习《求是》杂志新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作个发言。这篇发言更多的是一篇结合我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的心得体会,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和反思,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章,高屋建瓴、思想深邃,系统擘画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拜读之后,我深受教育和触动。文章不仅重申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的根本定位,更深刻阐述了在新征程上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为我们精准指明了前行的方向。特别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等辩证关系的论述,犹如醍醐灌顶,让我对我们 XX 县正在走的这条绿色发展之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论认知和现实思考。
作为县委“前哨后院”的负责人,我的岗位决定了自己必须先学一步、深悟一层。在这次学习中,我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对照总书记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深刻检视自己,感到在一些方面,确实还存在差距和不足。
首先,在“学”的深度上,理论武装还存在“温差”。 坦白说,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过去常常挂在嘴边,也自认为理解得比较透彻。但通过这次对“五个重大关系”的系统学习,我才真正认识到,自己以前的理解,更多是停留在一种宏观的、方向性的认同上,缺乏对其中内在逻辑和转化路径的深度钻研。有时候,在协调一些紧急的发展项目和长远的生态保护发生矛盾时,我内心深处还是会不自觉地陷入“先发展后治理”的惯性思维,潜意识里把二者看作是“选择题”而非“必答题”。这种思想上的“温差”,导致我在为县委决策提供参谋服务时,对生态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得不够,对一些可能存在的潜在生态风险,预判和提醒得不足。这归根结底,还是理论学习不够扎实,没有真正将生态文明思想内化为一种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