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现在,我们召开这次专题会议,核心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州工作会议和在河南考察时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系列部署。当前,我们已进入 “七下八上”防汛最关键、最吃劲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既是根本要求,也是我们肩负的政治责任。本次会议旨在动员全州上下,清醒认识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防汛形势严峻复杂的现实挑战,深刻理解守住防汛安全底线、筑牢安全防线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认识,压实各级责任,强化落实举措,务必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作风,坚决打赢今年防汛抗洪这场硬仗,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大局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一、深化思想认识,扛牢防汛救灾的政治责任使命
做好今年防汛工作,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重要标尺,必须深刻认识其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一)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堤坝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呈现多发频发重发态势,我州地理位置特殊,江河湖泊众多,城州人口密集,部分区域防洪排涝能力仍存短板,防汛抗洪压力巨大、任务艰巨。这绝非单纯的业务工作,而是关乎能否践行好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大政治考验。我们要自觉站在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政治高度来谋划和推动防汛工作,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经验主义,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深刻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重大灾害案例的警示,把风险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些,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些,把工作标准提升到极致,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贯穿防汛抗灾全过程、各方面。全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做好防汛工作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果、体现初心使命的重要考场,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忠诚。必须将思想认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刻认识到防汛安全的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理解其为发展保驾护航的核心价值。
(二)健全责任体系,层层传导压力
防汛救灾, “责任重于泰山”。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全面落实防汛救灾责任制,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这是一条铁的纪律。必须健全覆盖全州、贯通到底、严谨闭环的责任体系,确保各级领导干部知责明责、履责尽责。州委、州政府扛起主体责任,我作为州委书记,是防汛工作第一责任人,州长负重要领导责任。州级领导要按分工对联系县(区)和分管领域防汛工作负责。各县(区)党委政府落实属地主体责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必须靠前指挥。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完善成员单位联动机制,加强统一指挥调度。水利、应急、气象、住建、交通、自然资源、电力、通信等部门要切实担起行业监管和应急保障职责。要推动责任体系向基层延伸,强化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末端执行能力。必须全面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将防汛责任具体到岗、明确到人、落实到点,严格实行责任清单管理。要健全压力传导机制,通过签订责任状、工作交办单、任务提示函等方式,确保上级部署要求畅通无阻直达一线。要坚决避免责任悬空、执行断层现象,凡因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导致问题的,一律严肃追责问责,以铁的纪律压实防汛责任链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强大合力。要运用督导督查、考核评估等手段,动态压实各方责任。
(三)坚持关口前移,抓实风险管控
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 “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要求我们必须把防范的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将风险发现在萌芽、化解在成灾之前。要深入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聚焦大江大河重要堤防、中小水库(尤其是病险水库)、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城州低洼易涝点、轨道交通、地下空间、重要基础设施、危旧房屋、尾矿库、旅游景区等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进行拉网式、起底式、动态化排查。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智能传感监测等,提高隐患识别精准度。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实施台账化管理和闭环销号制度,明确整改时限、责任人、防范措施。一时难以彻底整治的,要制定科学、管用的应急避险预案并严格落实。要加强涉水在建工程、河道内阻碍行洪的建筑、违法围垦侵占河湖水域等行为的监管和执法,确保行洪通道畅通。风险管控的本质在于科学预见和主动作为,必须将防的工作做到极致,舍得投入力量、投入资源进行源头治理和常态防范,筑牢防汛抗灾的第一道坚实防线。要建立动态风险评估和预警响应联动机制。
二、提升实战能力,锻造高效有序的应急处置尖兵
防汛工作关键在 “防”,要害在“救”。面对可能发生的汛情险情灾情,必须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全面提升应急抢险救援能力,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一)强化监测预警精度
精准的监测预警是防汛工作的 “耳目”和“前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气象、洪涝、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要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气象部门要紧盯雨情水情变化,加密会商频次,力争提高预报准确率、延长预见期。水文部门要加强江河湖库水位、流量的实时监测和分析研判。自然资源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监测预报预警向更加精细化、智能化、靶向化方向发展。要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打破部门壁垒,确保各类监测预警信息第一时间汇集到指挥中枢。要优化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明确启动条件、流程、对象和范围,利用电视、广播、短信、互联网、应急广播系统等多种渠道,特别是要注重解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到受威胁的每一个单位、每一户群众、每一名责任人。要提升对局地突发性强降雨、山洪、城州内涝的短临预警能力,为精准部署防御力量、及时转移避险赢得宝贵时间。要不断升级完善预警平台功能。
(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