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市容环境卫生整治部署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城乡环境整治的决策部署,分析当前我县市容环境卫生存在的突出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整治工作,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全面提升我县市容环境卫生水平,为群众创造更加整洁、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近年来,我县在市容环境卫生整治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群众的期盼、与建设美丽县城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乱堆乱放、乱贴乱画、垃圾清运不及时、占道经营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县城的形象,更影响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开展这次市容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下面,我就做好此次整治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强化清扫保洁,筑牢市容环境基础
清扫保洁是市容环境卫生整治的基础性工作,是保持县城整洁有序的第一道防线。只有把清扫保洁工作做细做实,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县城的卫生状况。我们要以“全覆盖、无死角、常态化”为目标,全面提升清扫保洁水平。
(一)细化城区清扫,不留卫生死角
城区是我县的核心区域,其环境卫生状况直接代表着我县的形象。我们要下足“绣花”功夫,对城区进行全方位、精细化清扫。一是主次干道精细扫,保持路面洁净。实行“一日两清扫、全天保洁净”的作业模式,每天清晨和傍晚对主次干道进行全面清扫,清除路面垃圾、落叶、尘土等。白天安排专人进行巡回保洁,及时捡拾路面垃圾,确保路面始终干净整洁。二是背街小巷彻底清,消除卫生盲区。背街小巷是环境卫生整治的薄弱环节,也是容易滋生卫生问题的地方。要组织专门力量对背街小巷进行彻底清理,清除积存垃圾、杂草、乱堆乱放的杂物等。对小巷内的污水沟、下水道进行疏通,防止污水横流。三是公共场所全面洁,提升环境品质。公园、广场、车站、市场等公共场所人员密集,环境卫生状况备受关注。要加大对这些场所的清扫保洁力度,增加清扫频次,及时清理垃圾、痰迹、烟头等。定期对公共场所的公共设施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设施干净卫生。
(二)抓好乡镇清扫,提升乡村颜值
乡镇环境卫生是全县市容环境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要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扎实推进乡镇清扫保洁工作。一是集镇区域重点扫,打造整洁窗口。集镇是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把集镇区域作为清扫保洁的重点,实行专人负责、定时清扫、全天候保洁。清理集镇街道上的垃圾、杂物、乱摆乱放的摊位等,规范集镇秩序。二是村庄内外全面扫,改善居住环境。组织村民对村庄内外的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清理,清除房前屋后的垃圾、杂草、污水等。建立村庄环境卫生保洁制度,配备专职保洁员,负责村庄的日常清扫和垃圾清运工作。三是道路沿线及时扫,保障通行环境。对乡镇辖区内的主要道路和乡村道路沿线进行及时清扫,清除路面垃圾、抛洒物等。定期对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进行修剪和清理,保持道路沿线的整洁美观。
(三)加强重点区域清扫,凸显整治成效
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状况直接影响整治工作的整体成效,我们要集中力量对重点区域进行清扫整治。一是施工工地周边勤清扫,减少扬尘污染。施工工地是扬尘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要加强对施工工地周边的清扫保洁,增加清扫频次,及时清理工地出入口的泥土、灰尘等。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扬尘防治措施,设置围挡、覆盖裸土、洒水降尘等。二是河流湖泊沿岸常清理,保护水体环境。河流湖泊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定期对河流湖泊沿岸进行清理,清除岸边的垃圾、杂草、漂浮物等。严禁向河流湖泊排放污水、倾倒垃圾,保护水体环境。三是城乡结合部彻底清,消除卫生死角。城乡结合部是环境卫生管理的难点区域,容易出现垃圾积存、乱搭乱建等问题。要组织力量对城乡结合部进行彻底清理,清除积存垃圾、拆除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等。建立健全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防止问题反弹。
(四)规范清扫人员管理,提高工作质量
清扫人员是清扫保洁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环境卫生状况。我们要加强对清扫人员的管理,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一是明确岗位职责,压实工作责任。制定清扫人员岗位职责说明书,明确每个清扫人员的工作范围、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和工作责任。将清扫保洁工作任务分解到个人,实行定岗、定人、定责管理。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定期组织清扫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清扫保洁操作规程、安全防护知识、应急处理措施等。通过培训,提高清扫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确保清扫保洁工作规范有序进行。三是完善考核机制,激发工作动力。建立健全清扫人员考核机制,将清扫保洁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等作为考核指标,定期对清扫人员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奖惩制度,对工作表现优秀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罚,激发清扫人员的工作动力。
二、规范垃圾处理,提升环境治理效能
垃圾处理是市容环境卫生整治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我们要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规范垃圾处理全过程管理,不断提升环境治理效能。
(一)完善垃圾收集体系,确保应收尽收
建立健全垃圾收集体系是规范垃圾处理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垃圾收集设施和网络,确保垃圾能够及时、有效地收集。一是合理设置收集点,方便群众投放。根据人口密度、居住分布等情况,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在城区,要在居民小区、主次干道、公共场所等地方合理设置垃圾桶、垃圾中转站等设施;在乡镇,要在集镇、村庄等地方设置垃圾收集点,方便群众投放垃圾。二是规范垃圾收集行为,防止二次污染。垃圾收集人员要按照规定的时间、路线和方式收集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在收集垃圾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垃圾散落、泄漏,造成二次污染。对收集的垃圾要进行分类整理,为后续的垃圾处理打下基础。三是加强收集设施维护,保障正常运行。要定期对垃圾收集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及时修复损坏的设施。对垃圾桶、垃圾中转站等设施要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保持设施的干净卫生,防止滋生细菌和异味。
(二)优化垃圾运输环节,提高运输效率
垃圾运输是垃圾处理的中间环节,其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垃圾处理的整体效果。我们要优化垃圾运输环节,确保垃圾能够及时、安全地运输到处理场所。一是合理规划运输路线,缩短运输时间。根据垃圾收集点的分布和垃圾处理场所的位置,合理规划垃圾运输路线,避免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二是加强运输车辆管理,保持车辆整洁。定期对垃圾运输车辆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车辆性能良好。运输车辆要保持整洁卫生,运输过程中要采取密闭措施,防止垃圾散落和异味扩散。严禁运输车辆超载、超速行驶,确保运输安全。三是规范运输作业流程,确保运输安全。制定垃圾运输作业流程和操作规程,明确运输人员的职责和工作要求。运输人员要严格按照作业流程进行操作,装卸垃圾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三)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实现无害化处理
垃圾处理是垃圾管理的最后环节,我们要不断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一是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增强处理能力。加大对垃圾处理设施的投入,建设和完善垃圾填埋场、焚烧发电厂、垃圾堆肥厂等处理设施。根据垃圾产生量和处理需求,合理规划设施的规模和布局,确保垃圾能够得到及时处理。二是规范垃圾处理流程,确保处理达标。严格按照垃圾处理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无害化处理。加强对垃圾处理过程的监管,确保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处理后的污染物达标排放。三是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提高利用水平。积极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对有机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对焚烧垃圾产生的热能进行回收利用等。通过资源化利用,减少垃圾排放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倡导绿色生活
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引导群众养成绿色生活习惯。一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分类知识。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分类方法和相关政策法规。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等活动,提高群众的垃圾分类意识和参与率。二是完善分类设施建设,方便群众分类。在居民小区、公共场所、单位等地方设置分类垃圾桶,标明垃圾的种类和投放要求。合理布局分类垃圾收集点和中转站,为群众分类投放垃圾提供便利。三是建立分类奖惩机制,促进分类落实。建立垃圾分类奖惩机制,对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分类效果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罚。通过奖惩机制,调动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