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治成效尚不稳固,反复性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集中整治行动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效果,但部分环境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不容忽视。
1.卫生死角清理存在盲区。本次整治主要聚焦于重点道路的主干道和可视范围,但在一些背街小巷、建筑后巷、待开发地块边缘等区域,垃圾积存、杂物乱堆的现象仍偶有发生。这些区域位置相对隐蔽,日常监管不易触及,容易成为新的卫生死角。
2.动态违法行为管控难度大。夜间偷倒建筑垃圾、沿街商铺超范围经营、流动摊贩占道等动态性问题具有突发性和流动性强的特点,在集中整治过后容易出现回潮。现有的巡查模式在应对此类问题时,存在发现不及时、取证困难、处置周期长等挑战。
3.扬尘污染源头治理需加强。核心区内部分在建工地、物料堆场在落实防尘措施方面仍有欠缺,尤其在风干物燥的季节,扬尘污染问题依然是影响空气质量和路面洁净度的重要因素。
(二)管理机制仍有短板,协同治理效能待提升
当前初步构建的长效机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部门间的协同作战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1.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够顺畅。城市环境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规划、建设、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在处理涉及跨部门职责的复杂问题时,如违法建设的拆除、排污口的整治等,存在信息通报不及时、联动响应不迅速、权责界定偶有模糊等情况,影响了问题解决的整体效率。
2.智慧化监管手段应用不足。当前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人工作业和巡查,对视频监控、传感器、大数据分析等智慧化、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还不够深入。这导致问题发现的被动性,难以实现对环境问题的实时感知、自动预警和智能派单,管理效能受限于人力资源。
3.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不足。虽然设置了举报电话等渠道,但公众参与城市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尚未被充分调动起来。社会共治的氛围尚未完全形成,未能有效汇聚起全社会共同维护城市环境的强大合力。
(三)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上述问题的产生,表象在于管理执行层面,根源则在于思想认识、责任机制和发展模式等深层次因素。
1.思想认识存在“温差”。少数管理人员和一线作业人员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存在“一阵风”式的整治心态,认为集中行动过后便可松一口气,缺乏“久久为功”的韧劲。同时,部分市民和商户的环保意识、公共意识不强,也是导致环境问题反复出现的重要社会原因。
2.责任落实存在“偏差”。在常态化管理中,部分网格化管理的责任未能完全压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存在考核指标不够量化、监督问责不够严格的现象,导致“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觉,削弱了责任体系的执行力。
3.发展模式带来的固有压力。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城市快速发展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粗放型的建设施工模式、生活垃圾的持续增长,给城市环境管理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压力,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背景和根本原因之一。单纯依靠末端治理,若无源头减量和绿色发展方式的协同推进,环境管理工作将始终面临巨大挑战。
三、坚持标本兼治,系统谋划下阶段工作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局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原则,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谋划和推进下阶段工作,全力推动核心区环境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深化常态化管控,构建全覆盖精细化管理体系
1.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以现有道路和社区为基础,将核心区划分为若干个管理网格,明确每个网格的责任单位、责任人、管理标准和巡查要求。预期目标:到2026年第一季度,实现核心区精细化管理网格100%覆盖,确保环境监管无死角、无盲区。
2.实施分级分类巡查制度。针对重点区域、重点路段以及问题高发点位,提升巡查频次和检查深度;对于一般区域,实行常态化例行巡查。将巡查结果直接与责任人的绩效考核挂钩。预期目标:通过差异化管理,将问题发现率提升20%,问题反弹率降低15%。
(二)强化智慧化赋能,提升监管预警与处置效率
1.升级城市管理智慧平台。整合现有视频监控资源,引入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对乱扔垃圾、暴露堆物、店外经营等常见问题的自动识别、抓拍和预警。开发移动督办APP,实现问题上报、任务派遣、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的全流程线上闭环管理。预期目标:到2026年底,实现主要道路视频监控覆盖率98%以上,问题自动发现率达到70%,平均处置时长缩短30%以上。
2.建立量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智慧平台支撑下,建立以垃圾清运及时率、道路机扫率、绿化完好率、公众满意度等为核心的量化绩效指标体系。预期目标:2026年,实现道路清洁指数稳定在90以上,垃圾清运及时率达到99%,绿化养护合格率达到95%。
(三)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凝聚齐抓共管工作合力
1.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由我局牵头,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由规划、建设、交通、环保、公安等部门参加的环境综合治理联席会议,通报情况、会商难题、协同部署。针对重大复杂问题,启动“一事一议”的快速响应程序。时间节点:2025年12月底前,正式发文建立该项制度,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
2.搭建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打破数据壁垒,推动各相关部门的行政许可、执法信息、监控数据等向城市管理智慧平台归集,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联合执法和综合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四)营造社会共治氛围,引导全民参与环境建设
1.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优化升级“随手拍”等市民线上举报平台,简化操作流程,建立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定期举办“城管开放日”“环境治理大家谈”等活动,邀请市民代表为城市管理工作建言献策。
2.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结合重要节假日和环保纪念日,深入社区、学校、商圈,开展垃圾分类、爱护公共设施、文明养犬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持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和环保意识。预期目标:力争在2026年度的社会调查中,核心区居民对城市环境管理的知晓率和参与度提升30%,满意度稳定在95%以上。
总的来看,核心区的环境治理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前路依然任重道远。下一步,XX区城市管理局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持续巩固整治成果,不断完善长效机制,奋力开创核心区环境管理工作新局面,为将XX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现代化城区贡献更大力量。